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部 手机版

    语文衔接作业3

      2022-07-17     7634
  • 文言文阅读1
    一、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          ②辄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式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逐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道,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惠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触。”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逐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稚:古代城墙长三文高一丈为一稚。
    6.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本文中的黄泉即是此义。
    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阙秦以利晋”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颗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一、1、班昭续《汉书》
    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二、【答案】6.B  7.C  8.B   9.(1)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2)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10.颖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
    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依据语法结构,“姜氏”是主语,“欲”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之”后断句,排除选项AC;“姜氏”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是宾语,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分析错误。“阙地及泉”的“阙”是通假字,同“掘”,挖;“阙秦以利晋”的“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可见“阙”字用法及含义不相同。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庄公一开始不相信”分析错误。对于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有谋反之意,庄公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在等待时机除去心头之患。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干,做;“自毙”,自取灭亡;“姑”,姑且。
    (2)“会同”,朝见天子;“非”表否定判断;“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可知,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由此可知,颍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廩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城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就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带回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文言文阅读2
    一、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         ②徒       ③厩         ④虎士
    2.翻译:
    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

    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腾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刑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司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B.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C.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窄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D.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毙钳,古代的刑罚名。是惩治罪犯的方式,剃去头发称,而以铁圈束住脖子称钳。
    B.郎中,职官名。秦、汉时,掌宫廷侍卫。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
    C.高祖,庙号名。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太宗”。
    D.四海之内,即全国,后泛指天下。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之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且为他奔走,寻找理由,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他又悄然退避,显示出高尚的人格。
    B.丁公当年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祖,被高祖的说辞打动,主动撤回了军队。
    C.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
    D.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恰当的,而且认为这样的处置具有深远意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4.司马光认为“丁公独以不忠受戮”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一、蔡文姬求情
    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3.被动词。
    二、【答案】10.D  11.C  12.C
    13.(1)因此汉高祖依据大义做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地方让自己容身。(2)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贤士而不任用(他们)。
    14.①所处形势不同。高祖进取之时要招揽贤才,守成之时要明礼示人;
    ②高祖谋事深远。他杀一人使千万人惧,警戒人臣不效仿不忠的丁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母弟丁公”,就是舅舅丁公,不宜断开,排除A、C。“急”,即感到事态危急,不用来修饰“顾”,“顾”与“谓”联系紧密,排除B。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开国皇帝一般称……‘太宗’”错,庙号常用“祖”“宗”,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找了个借口”不符合原文意思,丁公当年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祖,被高祖的说辞打动,主动撤回了军队。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断以大义”,状语后置句,依据大义做出决断;“晓然”,清楚明白的样子。(2)“向使”,假使;“内”,同“纳”,接纳。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可知,所处形势不同。高祖进取之时要招揽贤才,守成之时要明礼示人。结合“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可知,高祖谋事深远。他杀一人使千万人惧,警戒人臣不效仿不忠的丁公。
    参考译文:
    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职责啊。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 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因为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么显露出胸襟不宽广的样子呀!况且根据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便往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忌恨壮士而以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呀。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这些道理呢?”滕公于是就等待机会,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朱家便不再见季布。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臣司马光说: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的缘故。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做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地方让自己容身,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甚至于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这样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有远见吗?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多年,应当的啊!
    文言文阅读3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吏,移疾分司东都,以弟耾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D.吏部,是古代官署之一,主要掌管贡举以及天下文官的考核与任免。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专注于治乱,对漕镇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对军事有独到的思考,黠戛斯打败回鹘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为人刚直坦率,不拘小节。博古通今,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剖析利弊,在官场上很少有有人帮他,因而一生从未被重用。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搜罗自己所撰文章,对火焚之,以致他的很多诗文失传于世。
    9.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
    一、炳烛而学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二、【答案】6.B  7.D  8.C
    9.(1)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取,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3)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潘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前面讲“钜封剧镇”,为“系天下轻重”的主语,“所以”后面不能断开,如果断开,语句缺主语,排除CD。“嫌”的宾语为“不当位而言”,不是“不当位”;“实”是实在的意思,修饰“有罪”,表判断,“实有罪”可以独立成句,因此“言”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吏部……主要掌管贡举以及天下文言的考核与任免”错误。“贡举”是礼部的职能。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一生从未被重用”错误,概括不当。结合“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分析,意思是“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不是“一生从未被重用”。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举”,被攻取;“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焦土”,化为焦土。
    (2)“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故事”,旧例。(3)“困踬”,窘迫,受挫;“自振”,宾语前置,振作自己;“颇”,很。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他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后来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提拔为监察御史,上书称病在东都设立分衙门。因弟弟杜耾病重辞去官职。又担任宣州团练判官,被授官做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这时候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
    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函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常兼任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担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毕。”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文言文阅读4
    一、
    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囊橐              ②暴殄
    2.翻译:
    ①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
    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
    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
    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划波浪线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麟德:年号纪年法,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B.及冠:男子满十八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C.阙下: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阙下指帝王所居住之处,又可指宫廷,本文借指朝廷。
    D.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天资聪颖,才情过人。他六岁便善写文章,九岁的他读完颜师古注的《汉书》,即写了《指瑕》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
    B.王勃浮躁浅露,拖累家人。他在写《檄英王鸡》被贬出沛王府后,求补虢州参军,又杀死官奴曹达,其父也因此事受到牵连。
    C.王勃才华横溢,文不加点。他写文章的时候,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王勃闻名当世,为人称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杨炯认为自己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14.课内文言文翻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一、【参考译文】 我小时看人家请客 只是五种干果、五种菜肴罢了。现在平常的宴会 动不动就要用十种菜肴 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 或者寻觅远方珍品 来追求超过和胜过别人。先前有一位士大夫宴请赵循斋 杀了二十多头鹅 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近来有一士大夫请袁泽门 听说干果菜品就有数百余道 鸽子斑鸠之类的都有。我曾经做过地方官 口袋里钱多 得来 虽不费力 但这是百姓的血汗。把它们 拿过来这样的浪费 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 你 吗
    二、【答案】10.A  11.B   12.D
    13.(1)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
    (2)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1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
    “起”与“更衣”是连动短语,中间不要断开,排除BD;“遣吏伺其文辄报”属于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伺其文”“辄报”是连动短语,承接关系,联系紧密,不必比断开,“一再报”独立成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错误,从“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可知,应该是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胜过王勃,不如卢照邻。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匿”,藏;“觉”,暴露;“当诛”,判处死罪;“会”,正赶上。(2)“因”,于是;“莫”,没有人;“当”,担承;“沆然”,轻松,漫不经心地样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信任宠爱。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共同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于是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